乘风破浪立潮头 引领智造新未来

2021-01-28 11:02:00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1210

来源:《今日桐乡》 作者:记者 杨文婕

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指出,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不少人印象里,化纤行业总会与“劳动密集”这几个字紧密关联。但事实是,经过多年的升级和创新,智能化、信息化早已融入化纤行业的“血液”里,桐昆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
从为货物贴上条形码,再到改造第一条包装线,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制造商——桐昆集团,率先在行业内开启了智能智造时代。打造一个产能超千万的“全产业链绿色、智能”的先进化纤制造企业,是打造“百年桐昆”的重要一步,也是桐昆集团“十三五”规划期间已经实现的目标。

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级绿色产业制造基地、国家级实验室、国家新合纤开发基地……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40年来,桐昆集团正不断加速前行。

智能化 开启生产变革

“嗡嗡嗡”,信号指示灯闪烁,一排排化纤丝饼整齐有序地从生产线上自动落到推车上,沿着既定的轨道进入包装车间。紧接着,丝饼在一只巨大机械手臂的牵引下,顺利完成打包、贴签、入库。与此同时,智能仓库接收到ERP系统的发货指令,自动调度机器人,抓取相应产品,随后,一箱箱涤纶丝通过轨道自动运送到出料口。

走进桐昆集团恒邦厂区,车间主任王亚江像往常一样走动巡检。“我们是24小时连续生产企业,每天上班的头一件事就是检查晚班生产情况,保证每个丝饼的质量稳定。”今年是王亚江进入桐昆工作的第23个年头。这些年来,从最初的纺丝工到如今的车间主任,蜕变的不只是身份,一个企业从传统生产走向智能制造的变革更印刻在他的眼眸深处。

“以前在传统生产线上,得靠一支‘烂笔头’,把生产状况都记录下来。现在生产数据都传输到了智慧平台终端,通过一块大屏幕就能看到实时生产情况,品质监管方便多了。”王亚江指着平台上变动的参数说。

过去谁能想到,车间里会有几十台机械手来回工作?仓库可以实现全自动、无人化管理?但这些,在桐昆都一一变成了现实。从生产、落筒、包装、入库、发货,全部实现自动化、无人干预,这是信息化为桐昆集团带来的“魔术”。

对于桐昆集团来说,投新项目,并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,而是在“高”和“新”上下功夫,探索并开拓化纤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。近年来,集团多个新项目的智能化水平,已超乎很多人的想象。

2017年,桐昆集团恒邦二期项目投产,该项目可谓是纺织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、打造智慧工厂的一个“样板项目”。工厂集成提升现有ERP、质量、研发、计调、条码等管理信息化系统,在数据交互间实现了车间设备与信息化调度、监控、管理系统的一体化。

智能制造,重在智,优在造。桐昆集团深谙这句话的真谛。为持续加快智能制造建设步伐,2019年8月,桐昆集团恒邦四期项目——桐昆年产30万吨绿色智能化纤项目正式投产,令智慧程度更进一步。

智慧车间里,数十台机械手臂一字排开,在一曲一伸中将所有工序完成,每台机械手臂只需要几个工人盯着智慧终端。该项目的“中枢大脑”DCS系统由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完成,解决了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,还创新性地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等先进智能技术,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让管理更简单、品质更优良、生产更稳定、成本更可控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项目车间实现了连廊连接,从产品下线到输送至下游车间,整体实现了智能化调度与自动输送,较传统上下游产品运输效率提升90%以上。

2020年10月正式投产的恒超化纤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智能化超仿真纤维项目,更是打造了一个集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差别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“六化”于一体的智能工厂。作为聚纺一体化设计的2.0进阶版,恒超项目通过智能在线检测和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,打通了生产过程各业务环节,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。

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工厂的建设,让桐昆集团在各方面缓解了压力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,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管理系统,大大降低了企业防疫压力。

以一个年产量30万吨的标准化车间为例,“智”造情景下,只需4台自动包装机器、12名包装工便可满足车间日常生产。“在智慧工厂之前,一个车间需要的包装工是每班86个人。”桐昆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许燕辉表示。

如今,在5G技术的加持下,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场景出现在桐昆集团生产车间里,“个头不大”的5G+AI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导轨徐徐前进,5G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纺丝产线生产信息……在桐昆,一个个“未来工厂”从梦想走向现实。

信息化 插上腾飞翅膀

诚然,仅是“数字化”已不能满足“未来工厂”的标准。在桐昆,每天有近2万吨的涤纶长丝产量,1000余种的产品品类,5000多名客户,外加涨跌不定的化纤行情……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情况,如何科学、合理、精准地安排生产,进行管理?

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桐昆集团就着手信息化改造。财务电算化便是改造的第一步。企业开办了软件公司,量身定做了一套ERP系统,实现了部分工作自动化。例如进货环节,桐昆通过在每个产品上贴条形码的方式,收集数据并录入后台系统,以此减少人工工作量,提升生产效率。

如果说,条形码还只是最基础的信息化,那么进入21世纪后,桐昆集团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。大力引进的ERP系统和OA办公系统,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,更让企业生产、销售各环节的管理更高效。订单、运营、流程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,让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也能远程“云开会”,身处异地也能实现“云招标”、“云采购”。

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,而“工业+互联网”的桐昆实践可圈可点。日前,省经信厅和省财政厅公布了2021年度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名单,桐昆集团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榜。

早在2017年,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桐昆集团明显感觉到,现有信息化平台在智能分析上的短板。2020年,桐昆集团与联想集团携手成立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迈出了“智变”引“质变”的关键一步。

桐昆集团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企业服务全流程,聚焦化纤产业全链条,构建了人、设备和企业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运营模式。“目前厂区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已完成,正进入模型搭建阶段。等到今年6月项目一期交付使用后,就能实现‘全局可视’了。”恒云智联总经理许燕辉介绍。

平台智慧体现在哪儿?据悉,该数智运营平台收纳集成NC财务系统、ERP、MES、各类自动化系统、生产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数据,将有效打破“数据孤岛”现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平台首次实现了化纤行业OT设备数据与IT系统数据的全域数据融合,突破了数据实时性、系统复杂性、模式多样性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技术难题,为集团构建集工业物联网、工业大数据、工业智能与微服务于一身的行业级数字服务平台发挥重要作用。

如何从“全局可视、可析”到“全局智能”?许燕辉介绍,平台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通过智能化计算运用实现预测、预警和自适应,并找出最优解决方案,带动产业模式的创新。

与此同时,平台的开放性也为深化化纤行业的工业应用与合作、构建多层次的业务创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未来,平台还将辐射产业链上下游更多企业,并向广大制造型企业提供数据智能专业技术、数字化转型和规划、智能化创新平台、智能制造技术等八大方向的建设与服务,为构建智慧产业生态圈,形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贡献力量。

可以看到,桐昆这艘巨轮,正加速抢滩智能制造这片蓝海,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征程。